虫害预警之蜱虫
眼睛是心灵的窗户。当心灵的窗户上,爬上一只虫子,这心里的窗户也就蒙上了沙子,让人胆战心惊了。每到夏天来临,孩子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机会,需外出到野外。不是学校组织活动,就是朋友相约外出游玩。总之,外出是源源不断。每到此时,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,全像出笼的小鸟,一个个高兴坏了。但孩子的每次出行,妈妈们都是胆战心惊。不仅要担心防摔防晒,更要防蚊虫蛇鼠。今天,您的防虫名单上,恐怕更得加上它——蜱虫。每当孩子们外出的时候,就可能遭到很多虫子的袭击——被叮咬,甚至因此而患上严重的疾病。例如,因蜱虫而引起的出血热等。
蜱虫的危害
蜱虫是一类自身携带病毒的害虫,是媒介害虫之一。被叮咬后,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,轻者局部不出现红斑,重者出现水肿性红斑或水泡,稍久出现硬结,破后形成溃疡。因蜱虫传播引起的疾病:森林脑炎、新疆出血热、蜱媒回归热、莱姆病、Q热、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、细菌性疾病、无形体病、红肉过敏症等。
如何感染?
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有两种方式。1)蜱虫叮咬传播: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后,再叮咬人时,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;2)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。
蜱虫特征
属于蛛形纲、蜱螨亚纲、蜱目、蜱总科。有硬蜱和软蜱之分。
硬蜱,椭圆形,未吸血时腹背扁平,背面稍隆起,成虫体长2-10mm;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仔状,大者可达30mm。表面革质,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。多生活在森林、灌木丛、开阔的牧场、草原、山地的泥土中等。
软蜱,体软,躯体背面无盾板,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,或皱纹、盘状凹陷。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、野生动物的洞穴、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。
蜱虫习性
蜱虫的发育分为卵、幼虫、若虫、成虫四个时期。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,爬行在草根、树根、畜舍等出,在表层缝隙中产卵。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需2个月到3年不等;多数软蜱需半年到2年。硬蜱寿命从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。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,一般可活5、6年至数十年。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。有的更换一次,有的更换两次,也有的更换三次,最多的每个虫期都需要更换宿主。蜱的幼虫、若虫、雌雄成虫都吸血。宿主包括陆生哺乳动物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类,有的也侵袭人体。蜱常寄生在皮肤较薄,不易被骚动的部位。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、耳后、腋窝、大腿内侧、阴部和腹股沟等处。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,次为肩胛部。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。
如何寻找宿主?
蜱的嗅觉非常敏锐,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非常敏感,当与宿主相距15m时,即可感知,由被动等待到主动等待,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。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,成虫寻觅宿主时,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,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;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,多在地面活动,主动寻觅宿主;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,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、木柱寻觅宿主。
如何预防蜱虫?
环境治理:填抹墙缝,封堵洞穴,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,并保持环境通风干燥,以消除蜱虫的孳生场所;
化学处理:在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,用广谱上虫剂进行处理。推荐使用:
个人防护:进入林区或野外,要穿长袖衣衫,扎紧腰带、袖口、裤腿,颈部系上毛及,皮肤表面涂搽药膏预防叮咬。外出归来,及时洗澡更衣,防止把蜱虫带回家。
行为控制:减少去未开发好的风景区,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地带。
蜱虫叮咬后怎么办?
如发现被叮,切勿自行去除,应及时去医院取出。自行取出,如处理不当,会把蜱虫的假头傻瓜的倒钩留在皮肤里,倒钩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干扰。了解了蜱虫的相关知识,做好必要的准备,那么孩子的出行,妈妈们也可以放心放行了。